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創傷的癥狀並非來自事件的本身,而是因為一些起源於該事件的殘餘能量(residual energy)無法自身體釋放,仍被限制於神經系統內持續削弱身體與精神。依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Ⅳ)衡鍵準則,當人親身經歷或目睹極大之創傷,特別是威脅到生命或極重大災難時,往往會有極度害怕,恐懼或無助感,倘個人之創傷后反應持續有診斷準則之癥狀且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即稱為創傷后壓力症候群(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又譯創傷后壓力心理障礙症、創傷后精神緊張性障礙、重大打擊後遺症,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后,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是焦慮症的一種。可能在你見過或經歷過涉及受傷或死亡威脅的創傷事件后發生。
這些經驗包括生命遭到威脅、嚴重物理性傷害、身體或心靈上的脅迫。有時候被稱之為創傷后壓力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后所產生之合理結果,而非病患心理狀態原本就有問題。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指出,PTSD的發病時間可能會延遲數年甚至數十年。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中,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便觸發了創傷后壓力症。延遲發病的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如家人或親密朋友之死亡、或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
經驗創傷事件的人並不一定會產生PTSD。大部份人對創傷事件的情感會在幾個月後淡去。個體也有可能在經驗創傷后並沒有出現全部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癥狀。如果其持續過長的時間,就有可能導致精神上的失調。
2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發病原因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PTSD)可能在嚴重創傷不久后發生,也可能在創傷后超過6個月發生。若在創傷不久后發生,情況往往在3個月後好轉。然而,有些患有長期的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人,情況可以持續數年。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可以在任可年齡發生,而且可以跟隨自然災害,如水災、火災,或人為事件,如戰爭、牢獄期間、毆打、家庭虐待或強姦。在美國911恐怖攻擊的事件里,牽涉的人、目睹災難的人或失去親人和朋友的人可能患上PTSD。這些事件可以對任何人產生壓力,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患上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患上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原因不明,但與心理、遺傳、生理和社會因素有關。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改變身體對壓力的反應。創傷后壓力症候群影響壓力激素和神經之間傳送訊息的化學物質。有機會暴露在過去創傷經歷的人可能會增加患上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風險。
受創者所遭受的極度創傷壓力事件,並不一定是要現所經歷,一般是指下述任何一種情境:
(1)、病患直接經驗到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嚴重傷害、或對自己或他人身體的完整性造成威脅。
(2)、目睹關於死亡、受傷、或對他人身體完整性產生的威脅。
(3)、知悉關於不可預期或暴力性的死亡、嚴重的傷害、或親近的人感受到死亡或傷害的威脅。除了先決的創傷壓力事件,還須包括病患出現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
(1)、病患直接經驗到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死亡、真實的或具威脅性的嚴重傷害、或對自己或他人身體的完整性造成威脅。
(2)、目睹關於死亡、受傷、或對他人身體完整性產生的威脅。
(3)、知悉關於不可預期或暴力性的死亡、嚴重的傷害、或親近的人感受到死亡或傷害的威脅。除了先決的創傷壓力事件,還須包括病患出現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
創傷壓力事件具體而言,包括戰爭、暴力攻擊(性攻擊、身體攻擊、強暴)、被綁架、做人質、恐怖分子的攻擊、拷問、戰爭或集中營俘虜的拘禁、天然或人為的災難、嚴重的車禍、或診斷出威脅性命的重病。最常見的創傷壓力事件,對於男性為戰爭經驗或身體被攻擊,女性為被強暴,成人以暴力的殘害最常見,兒童以遭受性或身體虐待導致PTSD最普遍。最近在PTSD的研究中,漸趨向強調個人對創傷壓力事件的主觀感受,而非只注重壓力事件本身的嚴重程度。研究也開始針對不同的創傷事件,探尋其反應的一致性及獨特性。
3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癥狀
伊戰老兵Jeffrey Lennon在家中看電視,Lennon也是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患者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癥狀分為四大類:
一、多次」重溫」事件,擾亂日常生活
1、回憶事件,事件似乎一次又一次地發生
2、經常地產生與事件有關的痛苦回憶
3、重複產生與事件有關的惡夢
4、如再暴露在創傷事件的情境中,你會有身體不適的情況
一、多次」重溫」事件,擾亂日常生活
1、回憶事件,事件似乎一次又一次地發生
2、經常地產生與事件有關的痛苦回憶
3、重複產生與事件有關的惡夢
4、如再暴露在創傷事件的情境中,你會有身體不適的情況
二、逃避行為
1、情感」麻木」
2、分離的感覺
3、無法回憶創傷的重要情節
4、對生活缺乏興趣
5、減少情緒的表達
6、遠離一些會提醒你有關創傷事件的人或地方
7、好像沒有未來的感覺
1、情感」麻木」
2、分離的感覺
3、無法回憶創傷的重要情節
4、對生活缺乏興趣
5、減少情緒的表達
6、遠離一些會提醒你有關創傷事件的人或地方
7、好像沒有未來的感覺
三、過度警覺
1、難以集中注意力
2、對突如其來的事有誇張的反應
3、高度警覺
4、易怒或憤怒
5、失眠
1、難以集中注意力
2、對突如其來的事有誇張的反應
3、高度警覺
4、易怒或憤怒
5、失眠
四、你也可能對事件感到內疚(包括」倖存者內疚」),而下面是典型的焦慮、壓力和緊張的癥狀:
1、焦躁不安
2、頭暈
3、昏厥
4、心悸
5、發燒
6、頭痛
7、蒼白
1、焦躁不安
2、頭暈
3、昏厥
4、心悸
5、發燒
6、頭痛
7、蒼白
4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創傷階段
日本強震憂鬱現,創傷后壓力症候群增2成
一、迷惘獃滯階段,個體處在迷惘、獃滯當中,感覺遲頓。此時需要協助的是關心、陪伴、注意危機再度發生。
二、震驚階段,充滿無比之震驚、恐慌、害怕及驚慌,產生手足無措、無所適從、情緒難控。此時需要的協助為陪伴、傾訴、關心、談話、溝通、關懷、發現因應方式及模式,避免當事人反應失當。
三、失調創傷階段,會產生怨天、尤人及過度自責現象。此時,需要協助的是協助他宣洩、同理、支持他的作法,告訴他們:「我願意聽您說、關心您」。並且用不同方式(卡片、電話、傾聽、行動)表示,我一直會傾聽您、支持您,積極的了解其傷痛,同時尋找支持系統。
四、追蹤解決階段,我需要人幫忙,我撐不住了,我想改善我的狀況。此時,要協助的是積極的同理、討論、處置,並且運用助人及治療方式,協助案主進行澄清。結構化、框架、重建,並以「統整」方法,協助自我治療與學習、成長與發展。
五、長期復健階段,並且已準備接受他人及專家之協助。此時應發展心理復健計劃,開發社會資源及支持系統,並進行個案管理,分辨出高、中、低危險群,予以診斷分類,分不同專業予以治療或處遇。
5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診斷
沒有任何檢驗可以診斷創傷后壓力症候群。診斷是基於在極度創傷后持續出現的癥狀。醫生會做心理和身體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最好的結果取決於創傷后多久出現癥狀和多快得到診斷和治療。
6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1、抗郁劑PTSD的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藥物為抗郁劑。有證據顯示對於再體驗及逃避癥狀有幫助,而麻木癥狀可能較慢有反應。
一般而言,採用與治療憂鬱疾患相同之劑量及投與方式,應給予高劑量且至少五至八週。
SSRIs之給葯及劑量調整均比三環類單純,通常是一開始就給所需劑量。數週后若療效不彰,可再調高到2至3倍。除sertaline之療效與劑量間尚有線性關係外,其他SSRIs對鬱症之療效,高低劑量之差別有限。此類葯口服吸收情形良好。SSRIs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不適,噁心,及性功能障礙。
目前之治療趨勢,逐漸以選擇性5-羥色胺再吸收抑製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如fluoxetine(Prozac)、paroxetine、fluvoxamine、以及sertraline等為首選藥物。三環抗憂鬱劑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TCAS) 是什麼,TCAs 抑制norepinephrine(正腎上腺素)、serotonin(較弱)再吸收的作用機轉,增加了此兩種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而產生抗憂鬱的效果。
上述副作用SSRIs比三環類顯著。但其他副作用則SSRIs顯著低於三環類。因此老年鬱症病人比較能接受SSRIs。就三環抗抑鬱劑而言,Amitrityline(Amitril)及Imipramine(Tofranil),對於高度警覺癥狀、侵入癥狀、焦慮及憂鬱較有效果,但對於麻木癥狀療效低,須至少使用八週,此類葯以口服為主。為使服藥者不致因副作用無法忍受而中輟,通常以1至2星期時間逐漸調整劑量。這類葯之排出半衰期大都足夠以一天一次在睡前之方式給葯。此類葯具頗強抗膽礆作用,也是此類葯造成口乾、便秘、解小便困難、心跳快、視力模糊等副作用的主要來源。腎上腺素阻斷作用(adrenergic blocking)的藥性可能與姿態性低血壓(postural hypotension)及陰莖持續勃起(priapism)有關。副作用太強時,可改採分次給葯。調整到足夠劑量后,以之維持整個療程,不必於癥狀改善後減低劑量。若患者之藥效良好,在嚐試取消用藥之前,須儘可能持續使用至少一年,表一為PTSD之藥物選用步驟。
2、情緒穩定劑鋰鹽、carbamazepine(Tegretol)、valproic acid﹝Depakine﹞對於不穩定情緒有療效,而其中valproic acid特別對於解離癥狀有效。鋰鹽製劑可分一般型及緩釋(sustained release)型,劑量要多少乃由血中鋰濃度監測而決定。通常以於距上一次服藥12小時抽血所測得數值為標準化監測數值。以情感性疾患﹝affective disorder﹞為例,急性躁狀態時濃度維持在0.8~1.2mmol/L,必要時可增至1.5mmol/L。預防目的時,濃到維持在0.6~1.0mmol/L。除上述數值外,仍應視臨床狀況做判斷。對鋰鹽而言,噁心是常見副作用,有高達50%服藥者曾發生此副作用。有20%有稀便。40%有頻尿(polyuria)及煩渴(polydipsia)。手微抖(fine tremor)、長面皰及體重增加也是常見副作用。鋰可引起輕度白血球增加。長期鋰治療可能出現暫時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若臨床上已呈中毒現象,雖其濃度在一般治療範圍,仍應停葯。Carbamazepine口服之吸收不甚規則,需4至8小時才達峰值,有時甚至需超過20小時。排出半衰期約12~17小時。
本葯主要經肝代謝會引發自體代謝所需(autoinduction),故所需劑量需多次調整。有些人第3個月劑量可能會比第一個月增加100%。持續治療半年後,廓清率就不再增加。在副作用方面,思睡及走路不穩是開始治療時較常見副作用。在血液方面,本葯可引發短暫白血球減少。有少數病人發生嚴重貧血及粒性白血球缺乏(agranulocytosis),以及皮膚方面之Steven-Johnson's症候群。大致上valproate與carbamazepine有類似之精神科方面適應症。在副作用方面,需注意其對肝及胰臟的毒性。雖然發生的案例很少,但若用在10歲以下小孩,仍屬高危險,故應避免在此種年齡層使用。
3、抗焦慮劑
Benzodiazepines對於焦慮及睡眠障礙有療效,可選用clonazepam(Rivotril)及chlordiazepoxide(Librium)這些藥物較少有戒斷癥狀,尤其是clonazepam因兼具血清素之特性而特別有效。Benzodiazepines口服之吸收良好,所以一般多以口服方式給葯。若以針劑注射,除水溶性製劑外,應避免肌肉注射。劑量宜由低劑量逐漸調整。兒童及老人所需劑量不見得比成人低,但起始劑量(initial dose)要特別從小量開始。除少數屬短效外,多數可集中晚上給葯,而不必分成數次服藥。此種給藥方式可減少白天思睡的副作用,甚至可將思睡作用變成治療作用,改善病人因焦慮而失眠的問題。原則上應避免同時併用二種以上之Benzodiazepines。若考慮長期服用及避免成癮之考量,則Buspirone﹝Buspar﹞亦為處方之選擇,此類葯比benzodiazepines晚研發,較不具鎮靜睡眠作用,但也無法像benzodiazepines那樣於需要時臨時服用奏效,而必須連續服用數星期才出現療效。此類葯不具放鬆肌肉作用,也不會影響肺功能,故適合那些肺功能不良而不適用Benzodiazepines類之病人。對老人及需長期用藥控制焦慮癥狀之病人,此類抗焦慮葯會比Benzodiazepines合適。
在藥物治療上,主要以抗焦慮的藥物為主,然而許多人因為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其他因素影響,往往自行停葯或調整藥量,進而造成醫生無法準確了解個案用藥狀況,甚至引發出人意料的不良作用。因此,在藥物的使用上,與醫生配合找到符合恰當的藥物與藥量,會是最佳的面對方式。
Benzodiazepines對於焦慮及睡眠障礙有療效,可選用clonazepam(Rivotril)及chlordiazepoxide(Librium)這些藥物較少有戒斷癥狀,尤其是clonazepam因兼具血清素之特性而特別有效。Benzodiazepines口服之吸收良好,所以一般多以口服方式給葯。若以針劑注射,除水溶性製劑外,應避免肌肉注射。劑量宜由低劑量逐漸調整。兒童及老人所需劑量不見得比成人低,但起始劑量(initial dose)要特別從小量開始。除少數屬短效外,多數可集中晚上給葯,而不必分成數次服藥。此種給藥方式可減少白天思睡的副作用,甚至可將思睡作用變成治療作用,改善病人因焦慮而失眠的問題。原則上應避免同時併用二種以上之Benzodiazepines。若考慮長期服用及避免成癮之考量,則Buspirone﹝Buspar﹞亦為處方之選擇,此類葯比benzodiazepines晚研發,較不具鎮靜睡眠作用,但也無法像benzodiazepines那樣於需要時臨時服用奏效,而必須連續服用數星期才出現療效。此類葯不具放鬆肌肉作用,也不會影響肺功能,故適合那些肺功能不良而不適用Benzodiazepines類之病人。對老人及需長期用藥控制焦慮癥狀之病人,此類抗焦慮葯會比Benzodiazepines合適。
在藥物治療上,主要以抗焦慮的藥物為主,然而許多人因為無法忍受藥物副作用或其他因素影響,往往自行停葯或調整藥量,進而造成醫生無法準確了解個案用藥狀況,甚至引發出人意料的不良作用。因此,在藥物的使用上,與醫生配合找到符合恰當的藥物與藥量,會是最佳的面對方式。
藥物是作用於神經系統而可以幫助減少焦慮和其他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癥狀。抗抑鬱症,包括SSRIs可有效治療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我們也可以處方其他藥物來治療創傷后壓力症候群。如果你服用這些藥物,醫生應跟進你的情況,因為它們可能有副作用。鎮靜劑可以幫助睡眠。抗焦慮葯也是有效的,但可以使人上癮。
心理治療
2011年18日,在宮城縣大船渡一個避難所,幾個孩子災后第一次洗熱水澡,屬於孩子的笑容又回到他們臉上。
在心理治療上,認知行為治療或行為治療為過去針對PTSD的主要治療方式,透過與心理師一對一的晤談,個案學習克服這些徵狀的解決方式,進而漸漸消除這些身心徵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另外,近幾年來所發展出的眼動治療法(EMDR),結合傳統心理治療與神經語言學,能夠在短時間內修復創傷所造成的記憶與想法,因為EMDR的療效被許多科學研究所支持,讓EMDR成為當今美國精神醫學強烈推薦的治療方式。至於針對兒童或青少年PTSD的心理治療上,遊戲治療或家庭治療也是常常被使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一名女士患有PTSD,由於該名女士兵對於東方佛法相當有興趣,因此對與法師的碰面充滿期待,當該名女士兵看到法師的拜訪,臉上出現開心表情,同時在與法師的晤談中,女士兵的肌肉漸漸放鬆下來,情緒也顯得平穩,當下認為這樣的互動對於女士兵是有所助益的。然而,對於各式各樣的宗教治療或是其他民間治療方式,往往因為無法有效評估或其他良莠不齊等因素,反而造成個案或個案家庭更多的困惑與經濟負擔。個案與個案家人可以自行去評估這樣的療效,若是個案沒有任何改變,或許可以揚棄這樣的方式,因為同一方法,不見得適用與每個人。
再例如,大部分的婦女遭到施暴時都會選擇隱忍不說,有很多因素讓她們不願意承認有這件事。特別在基督徒的圈子裡,罪惡與羞恥感使得許多婦女保持沉默。受虐的經驗使她們覺得很丟臉,而自己又必須為此負責任。
另外有些婦女不敢說的原因,是來自於施暴的配偶會威脅要傷害她、遺棄她甚至自殺。部分長期被虐待的婦女則是從小來自於功能不健全的家庭,所以把被虐待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最不幸的是,當有些婦女勇敢地承認自己被施暴,周遭的人卻忽視不理,只好保持緘默沉靜。
由於家庭暴力常牽扯到私密,關懷者要有心理準備聆聽害者的恐懼,並且明白受害者可能會含糊其詞,不易豬流行性感冒直言。她可能在某個時刻會向你傾訴,卻因害怕太暴露自己而忽然退縮,這樣的矛盾是常常存在的,所以她更需要你持續地作她的忠實朋友。許多人覺得這種問題不容易處理,所以想要逃避。
關懷者要盡量保持關心的角度,提供安全的機會,讓受虐婦女可以安心討論她們的困境。在對談當中,要適時去增強她們已經受傷的自尊,強調被虐待並不是她的錯。這往往是受虐婦女會有的錯誤認知。因為施暴者常會讓她們相信,被打是因為自己做錯事。關懷者應當讓這些婦女知道,肢體的暴力或是性暴力都是犯罪的行為,可以依法律來對施暴者進行懲罰。
治療的目的是藉由鼓勵你回憶事件、表達你的感覺,並取得對創傷經歷的控制來減輕癥狀。在某些情況下,表達悲痛以完成哀悼程序是必要的。有類似經驗的人可以在支持小組中分享他們的感受,這是有幫助的。在治療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的癥狀之前,患者可能需要治療抑鬱症、酒精或藥物濫用或相關的疾病。行為療法可以用來治療逃避癥狀。治療包括暴露在觸發你的癥狀的情境,直到成為習慣,不再逃避為止。
7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相關案例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新聞案例
1、台軍救災現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女兵看豬肉就吐
台軍台中總醫院昨天派遣身心靈醫療團進駐台南縣,對協助嘉南地區救災臺軍官兵進行心理治療。醫療團發現救災官兵,因長期接觸發臭死亡牲畜,普遍食欲不振,其中有名19歲女兵協助搬運死豬后,一看到豬肉就吐,精神科醫師已為他們展開心理輔導。
台軍台中總醫院昨天派遣身心靈醫療團進駐台南縣,對協助嘉南地區救災臺軍官兵進行心理治療。醫療團發現救災官兵,因長期接觸發臭死亡牲畜,普遍食欲不振,其中有名19歲女兵協助搬運死豬后,一看到豬肉就吐,精神科醫師已為他們展開心理輔導。
台軍台中總醫院昨由精神科醫師帥華安、心理輔導官李立亨等7名醫護人員,進駐臺南白河鎮成立醫療站,對各救災官兵進行心理輔導,希望協助紓解救災官兵心理壓力。臺軍臺中總醫院院長王德芳指出,官兵面臨搶救重大災難意外傷亡時,容易產生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為此特別請醫師帶著剛研發完成的迷你型「情緒壓力檢測儀」及「壓力荷爾蒙檢測儀」,到災區檢測官兵承受壓力,依癥狀給予精神醫療協助。
李立亨說,2009年8月21日有60名官兵就醫,大多是協助搬運死豬、死雞等腐臭動物屍體,出現食欲不振、噁心癥狀,「有必要及時協助紓解救災官兵心理壓力,避免造成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2、三十五歲的張先生歷經重大車禍
三十五歲的張先生歷經重大車禍,從鬼門關被救回一命,儘管身體逐日康復,車禍過程的影像依舊曆歷在目,繞腦海的回憶、揮之不去的影像,總是勾起他極度的恐慌與無助,一如車禍再度發生。
3、時值二八年華的陳小姐
時值二八年華的陳小姐在三個月前夜歸途中遭遇強暴未遂,即使保住人身安全,依然驚恐害怕,每每行走在天色昏暗的馬路上,她總是不時四下張望、容易過度驚嚇。
4、年過半百的老王在工廠和同事清洗油槽時
年過半百的老王在工廠和同事清洗油槽時,意外的爆炸造成老王身受輕度灼傷,然而目睹同事驟逝、肢解的屍體,在在使老王恍如隔世般以為夢境一場,無法回想起意外事件發生細節。環顧你的生命歷程、周遭親友,是否也曾遭逢類似創傷事件,激蕩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影響日常生活,也改變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李立亨說,2009年8月21日有60名官兵就醫,大多是協助搬運死豬、死雞等腐臭動物屍體,出現食欲不振、噁心癥狀,「有必要及時協助紓解救災官兵心理壓力,避免造成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2、三十五歲的張先生歷經重大車禍
三十五歲的張先生歷經重大車禍,從鬼門關被救回一命,儘管身體逐日康復,車禍過程的影像依舊曆歷在目,繞腦海的回憶、揮之不去的影像,總是勾起他極度的恐慌與無助,一如車禍再度發生。
3、時值二八年華的陳小姐
時值二八年華的陳小姐在三個月前夜歸途中遭遇強暴未遂,即使保住人身安全,依然驚恐害怕,每每行走在天色昏暗的馬路上,她總是不時四下張望、容易過度驚嚇。
4、年過半百的老王在工廠和同事清洗油槽時
年過半百的老王在工廠和同事清洗油槽時,意外的爆炸造成老王身受輕度灼傷,然而目睹同事驟逝、肢解的屍體,在在使老王恍如隔世般以為夢境一場,無法回想起意外事件發生細節。環顧你的生命歷程、周遭親友,是否也曾遭逢類似創傷事件,激蕩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影響日常生活,也改變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5、兒童
流離失所,說「我不喜歡屋」
日本大地震及海嘯估計造成當地10萬名兒童流離失所,國際救援組織救助兒童會指出,家園被毀、喪失至親、持續餘震以及平日只有在書本上才可以看到的核輻射威脅突然來襲,已造成災區兒童嚴重心靈創傷,許多在避難所的小孩晚上發噩夢難以入睡,要躲在燈下或包裹在毛氈中,部分小童甚至不敢與父母分開。
流離失所,說「我不喜歡屋」
日本大地震及海嘯估計造成當地10萬名兒童流離失所,國際救援組織救助兒童會指出,家園被毀、喪失至親、持續餘震以及平日只有在書本上才可以看到的核輻射威脅突然來襲,已造成災區兒童嚴重心靈創傷,許多在避難所的小孩晚上發噩夢難以入睡,要躲在燈下或包裹在毛氈中,部分小童甚至不敢與父母分開。
一名36歲的父親透露,他兩歲的兒子在地震后非常害怕,經常哭著說:「屋子在搖晃,我不喜歡屋。」而他所能做的只是抱著兒子說:「不會有問題。」
救助兒童會深入災區走訪日本東北沿岸多個避難所發現,許多兒童在頻繁餘震、寒冷痛苦的夾擊下,持續出現心靈創傷,情緒表現得非常緊張,經常無端擠在燈光之下,或用毛氈包裹著自己。
由於日本小童自小就從書本上了解廣島及長崎原子彈爆炸的恐怖災難,這些孩子向探訪者透露,今次最令他們感到焦慮的便是輻射。
8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案例分析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案例調查分析
日本大地震的死亡及失蹤人數,截至目前已超過兩萬七千人;全毀建築物超過四萬五千戶。身為進入受災地支援的「東京都心理照護小組」一員,精神科棺原誠醫師(東京都立綜合精神保健福祉中心生活訓練科長)疾呼受災者精神照護之重要性。他指出,受災者連一個可以放聲哭泣的地方都沒有,擔心「可能罹患創傷后壓力症候群人數,將比過去所有震災還要多」。棺原醫師是東京都派遣至受災區岩手縣前高田市的第一批支援隊伍之一,他們到達災區后,首先在各中學保健室裡開設心理諮商室。
接著透過參與巡迴各避難所的保健師和醫療團隊的會議,收集資訊、掌握急需照護者,找出那些總是一個人發獃,或者失去所有親人的落單者。最後在地方上設置資訊網,與迫切需要照護的受災者取得聯繫,展開點與面的照護網路。一般來說,受災者多半會經歷幾個階段,首先是「茫然失去自我期」,這時腦子裡只知道自己獲救,尚處在茫然狀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接著是「蜜月期」,受災者之間產生強烈的聯結感,大家合作無間,「一起努力加油喔」、「一定可以克服一切」;避難所充滿溫暖的氣氛,大家分工合作、自動自發。
這階段持續幾個星期以後,接踵而來的是「幻滅期」,通常是從建立臨時住宅開始,受災者面對要從團體生活轉為個人生活,不安與焦躁感開始擴大,對避難所生活的不滿、工作分配的不平,逐漸膨脹,空氣中充滿殺戮之氣。棺原醫師表示,現在災區正是由蜜月期進入幻滅期,針對受災戶的精神照護支援工作,現在才算真正開始。
媒體上披露隨時可能發生的種種意外事件,任誰也無法預測何時將降臨自己身上。統計上顯示,百分之四十至九十的社區居民終其一生曾面臨至少一次的重大創傷事件,其間約百分之一至十四曾經經歷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所謂重大創傷事件,意指經驗、目擊、或被迫面對構成身體或生命威脅的意外事件,包括地震、洪水等天然災害,以及車禍、暴力、性侵害、戰爭等人為災難,而且足以引起強烈的害怕、無助、恐怖之情緒感受。
上述個案在遭逢事故后,意外事件相關之影像、想法、知覺,反覆侵入腦海、帶來痛心,有時彷彿再度身歷其境的錯覺、幻覺;傷痛的感覺總是讓個案努力逃避災難相關刺激,包括避免觸及類似新聞報導、避免接觸災難有關之人事物、逃避情緒感受,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甚或悲觀;此外,個案有睡眠品質低落、暴躁易怒、過度警覺及驚嚇反應之困擾。倘若上述癥狀持續一個月以上尚未改善,造成個案痛苦或影響個人功能表現,足以構成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據災后心理輔導專家稱,受災民眾在地震首年通常會專註災后重建工作,至重建完畢停下來時,才深感家人離世的寂寞,繼而患上創傷后壓力症,持續發噩夢、有幻聽等。有危機干預專家估計,日本地震頭兩年內將有約四成受災民眾會出現創傷后壓力癥狀,而長期關注地震新聞和電視畫面的人群也要小心被壓力症「感染」。
儘管多數個案其創傷后壓力癥狀隨時間而減緩,然而少數個案病程長達數年,焦慮症,或大量飲酒、使用毒品等不良適應行為,特別是災變前即有心理疾患、較神經質個性者,創傷事件過程中遭受嚴重健康、財物損失者,創傷事件后缺乏社會及家庭支持者,可能為創傷后壓力疾患慢性化之危險群。
臨床上投予抗焦慮劑、抗憂鬱劑等藥物治療,除改善創傷癥狀外,對焦慮症亦有療效。災后初期心理諮商著重傾訴、宣洩災難經驗,教導個案災難后心理歷程為一正常化之反應形式,以減緩個案對癥狀不時干擾之恐慌;協助個案整合災難經驗及反應,增加個案控制感可減緩個案之無助、無效能感;進一步探觸個別化因素以處理其心理徵結。此外,透過社會網路增強其社會支持,可遞補災變中的失落,並發展新的角色及生命意義。
創傷事件及災難心理反應是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可以藉由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以逐步跨越生命斷層的遺憾。
9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研究進展
從創傷后壓力症候群中走出的孩子
研究團隊發現,創傷后壓力症候群(PTSD)是企圖自殺的一個獨立危險因子。他們的研究發表在3月號的一般精神學學誌。主要作者、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Holly Wilcox博士寫到,PTSD與自殺之間的關係是很強烈的,這樣的關聯即使在校正過去有重度抑鬱症、酒精濫用或是依賴、藥物濫用或是依賴之後仍然存在。他們指出,相對的,暴露在創傷事件之下,但沒有PTSD,與自殺風險提高無關。
研究團隊針對近1,700位年輕成人進行研究,這些人在進入巴爾的摩公立學校一年級后將開始接受追蹤,這個樣本主要是由居住在市區的非裔美國人組成,平均年齡為21歲。研究者們進行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評估暴力經驗的發生、企圖自殺、以及發生PTSD。
在這些接受訪談的受試者中,81%曾經發生過創傷,8%曾經經歷過創傷事件的受試者發生PTSD。Wilcox博士與其團隊發現,發生PTSD且曾經發生過創傷的受試者,企圖自殺的風險增加;校正後的相對風險為2.7(95% CI為1.3-5.5;P<0.1)。
企圖自殺的機率
受試者 企圖自殺機率( % )
PTSD 10
創傷但未發生 PTSD 2
無創傷事件 5
企圖自殺的機率
受試者 企圖自殺機率( % )
PTSD 10
創傷但未發生 PTSD 2
無創傷事件 5
研究者們也觀察到,因為好鬥暴力事件而發生PTSD的受試者,相較於沒有發生PTSD者,企圖自殺的風險高了3倍。作者們表示,過去的研究發現,年輕人高達20%的企圖自殺事件與孩童時期的性虐待事件有關。雖然我們並未明確地針對孩童性虐待事件進行研究,但我們的研究結果指出將對創傷的精神反應列入考慮的自殺企圖風險估計是有需求的。透過區分暴露在創傷但沒有發生PTSD或是有發生PTSD的患者,我們發現PTSD與企圖自殺風險增加有關。這個發現是否可以用於孩童或是成人性虐待上仍需要未來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研究者們附帶表示,PTSD與企圖自殺之間的機轉未明。在發生創傷之前可能有已經存在造成PTSD與自殺企圖的因素存在。針對早期創傷與自殺行為的研究,證實抑鬱與衝動是可能媒介或是可能是現存易受影響的特徵。
腦垂體腺甘酸環化酶激活化肽(pituitary adenylate cyclase-activating polypeptide,PACAP)是一種新發現的神經肽,由Miyata研究團隊自羊的下視丘組織中分離得到。神經肽可激活腺甘酸環化酶(adenylate cyclase, AC),使細胞內、外cAMP蓄積增加,PACAP具有很強的AC激活活性,因此可廣泛調節細胞的壓力反應。但是PACAP和其受體PAC1的反應路徑,是否在人類的心理壓力反應,如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扮演某種特定的角色,仍不清楚。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的Kerry J. Ressler研究團隊,發現嚴重的PTSD與性別和血液中PACAP濃度有關,其研究成果發表在2011年2月分的Nature期刊上。
Ressler研究團隊在64名遭受重大創傷的受試者血液樣本中,發現女性PACAP含量高者,其PTSD分數為PACAP含量低者的5倍,但男性則無此差異。他們也檢查了包括PACAP 和PAC1基因的44個單核甘酸多形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發現PAC1基因內可能與雌激素反應的序列(putative oestrogen response element; ere)中,有一個SNP(ADCYAP1R1, rs2267735),它與預測、診斷女性的PTSD具有高度相關。這個SNP也和人腦內的恐懼辨識,以及PAC1基因之mRNA(ADCYAP1R1 mRNA)的表現有關。人體的ADCYAP1R1 mRNA會在恐懼的情況下誘發,囓齒類模式動物的ADCYAP1R1 mRNA也會被雌激素誘發。這些研究資料顯示 PTSD的不正常壓力反應涉及PACAP–PAC1反應路徑;這種性別專一性的效應(sex-specific effects)可能是藉由雌激素調控PACAP–PAC1路徑而發生。因此,ADCYAP1R1 SNPs可以做為進一步了解PTSD機制的生物標記。
10 創傷后壓力症候群 -恢復機理
韓國研究者從解剖學層面闡明了「創傷后壓力症候群(PTSD)」的恢復機理。
韓國首爾大學的柳仁均(譯)教授與梨花女子大學金智恩(譯)教授通過共同研究,發現人類腦組織的左側前額葉背外側區在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恢復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以2003年韓國大邱地鐵火災事故的生存者為對象,通過臨床治療、神經心理學和精密腦組織影像學檢查等多種研究方法,在長達5年的時間內持續追蹤生存者精神狀態的恢復過程以及期間腦組織的解剖學變化。
研究發現,左側前額葉背外側區在創傷后壓力症候群恢復過程中發生著顯著的外形改變。受到精神衝擊的生存者的左側前額葉背外側區組織的厚度會比對照組增厚5%到6%左右。隨著創傷后壓力症候群癥狀逐漸恢復,該區域的厚度緩慢減少直至正常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該項研究通過觀察精神創傷後腦組織的反應與變化,首次發現了精神性疾病病變所特有的器質性,揭示了開發新一代心理創傷預防工具、治療工具的可行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