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生為抗議服貿協議佔領立法院,造成國會議事停擺,但也暴露出台灣內部的身分認同出現嚴重分歧。路透七日發自台北的報導指出,在更深的層面,這場爭議反映台灣在與北京發展出史無前例的密切關係之際,台灣人民對於社會未來走向的強烈不安。
一九八○年代曾以批評政府著稱的文化部長龍應台在受訪時指出,服貿議題非僅事關經濟,而是比經濟更深層的問題,尤其是政府打算開放中資進入印刷、廣告與影片製作等「軟性」產業,更激起兩極看法。龍應台說,她支持服貿,但認為政府應該更努力讓民眾理解服貿的好處。龍應台說,「你要如何定義軟性產業?這和文化、價值觀有關,問題不在於貿易,問題在於身分認同。」
服貿協議引發台灣年輕人的強烈反感,他們認為自己與媒體遭審查、示威遭鎮壓、異議人士被關押的中國毫無共通點。年輕人的反彈也只是馬英九面臨的最新一波威脅,他的民調支持率早在學運開始前就已掉到個位數。
二十一歲的學生Yen Wei-chen在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我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假如你看看我們父母那一代,一切都是中華民國,一個中國。但我們是台灣人,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指出,台灣社會有其現實面,但也有更大的地緣政治現實必須考量,「我們在這個領域唯一的武器,就是台灣民主制度的道德合法性。」但隨著這場示威展現出台灣民主的混亂與活力,一黨專制的中國陰影卻也始終揮之不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